【星島日報】[2019-10-20]聚焦房屋土地 解救民生所困
【星島日報】[2019-10-20]聚焦房屋土地 解救民生所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公布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全面具體地向廣大市民呈現一幅對應時艱的施政藍圖,在重點聚焦房屋及解決民生困局的同時,劃出清晰的原則底——特區的管治必須竭力維護法治,堅守「一國兩制」,對「港獨」絕不容忍。我們認為,這份《施政報告》有原則、有目標,能在新的年度團結香港各界,步上和平理性的道路,帶領香港社會重回正軌。

  《施政報告》開首,提及了持續多月的暴力活動,正嚴重衝擊本港的法治安定,重創經濟民生。但縱使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編制今年的《施政報告》,其內容卻直面施政難題,在困擾香港多年的事項上都作出更大承擔,尤其政府在房屋及民生方面推出一系列可行措施,可謂對症下藥,我們對此表示支持和認同。

放寬樓按讓更多人安居

  香港樓價屢創新高,已連續九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更成為民怨的部分源頭;今年的《施政報告》大篇幅墨如何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包括預留五十億元,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未來三年合共提供一萬個單位,同時,在明年預售約一萬二千個居屋和「綠置居」單位,補足了市民置業階梯的完整性;並為首次置業人士放寬九成按揭樓價上限,由四百萬元提升至八百萬元,而八成按揭的樓價上限則由六百萬元提升至一千萬元,有效地讓更多市民置業安居,我們對此表示歡迎及支持。

  就長期而言,穩定樓價始終須由土地供應手;今年《施政報告》的亮點之一,就是加快發展規劃,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三類私人土地,發展公營房屋及「首置」﹕包括具發展潛力由私人擁有的新界棕地、各區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仍未有發展計畫的私人土地;以及位於市區的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寮屋區的私人土地,並重新規劃屯門西的沿海發展,檢視超過三百幅政府用地以「一地多用」模式發展等;去年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為港人未來提供大量增加可建屋的土地的重要政策;今年《施政報告》更就此作出切實可行的調整,包括在中部水域填海發展交椅洲人工島,以及在維港以外作近岸填海。

注資推動創新增競爭力

  面對長期糾結未解的房屋問題,今次《施政報告》能夠提出全面可行的解決辦法,在短、中、長期的方面解決房屋問題,我們同樣支持有關計畫,但同時認為可更進一步,研究如何簡化覓地、規劃和收地程序,特別是加強部門的協調,縮短土地開發及審批的時間;並考慮就「房」作租務管制,立法禁止濫收水電費等,協助市民應對租樓「貴、細、逼」的壓力。我們期望政府能迎難而上,幫助無數冀盼置業安居的市民。

  隨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全球經濟增長顯著減慢;香港更受到持續多月的暴力活動影響,其中暴徒在市區投擲汽油彈,破壞商戶和大眾運輸系統,種種暴行令社區陷於癱瘓、國內外旅客對港卻步,導致旅遊業和零售業等銷售額急劇下跌,很多企業,特別是餐飲、零售面臨倒閉潮。

中小企發展是城市的命脈所在,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狀況,投資和消費氣氛低落,《施政報告》向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注資五億元,進一步推動社會創新;同時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注資十億元,並大幅提高資助上限至二百萬元,向市場推廣及工商機構支援基金注資十億元,以及把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的累計資助上限倍增至八十萬元等,我們相信,這一系列政策將有助本地產業百花齊放,加強城市的競爭力。  面對民生問題,是次《施政報告》在就業支援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例如政府改善綜援計畫以鼓勵就業,包括將每月最高豁免計算入息限額增加六成至四千元,並將以試點方式,向參加勞工處就業計畫的人士發放留任津貼,鼓勵接受及完成在職培訓,以及全面調高在職家庭津貼金額,增加住戶津貼百分之十六點七至二成五,並把兒童津貼大幅增加四成等;在交通方面,政府將補貼計畫的比率由四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一,並將每月補貼金額的上限由三百元提高至四百元,我們認為能確實解決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然而,我們認為政府可更優化相關計畫,例如考慮將交通開支補貼由現時超出四百元的限制降低為二百元,務求惠及更多市民;至於優化課餘託管服務、注資五億元在社區建構互助網絡,也將為社區建立復和之路,相信能修補社會的撕裂。

國民及道德教育加力度

  本份《施政報告》為市民解困,所提出的政策措施針對性強,涵蓋不同行業和不同階層,既有發展建議,又有寬減措施,理念清晰,脈絡分明,相信市民可受惠於這份《施政報告》的政策安排。我們認同政府努力的方向,並寄望政府推出更多短期紓困措施,紓解社會上的怨氣。同時,香港正值多事之秋,隨近日「暴徒低齡化」問題浮現,反映出現今社會品德、價值觀教育不彰,《施政報告》卻缺乏相關措施;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強力度,在教育層面手應對,例如盡快推行國民及道德教育,培育青年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希望透過新一份《施政報告》,市民能重新聚焦在民生問題上,改善香港經濟。我們相信政府有決心、有魄力處理問題,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維護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重新振興香港經濟。這樣,未來人人方可放下分歧,排除萬難,重新啟航。

九龍社團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