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019-10-22]再評時局—— 香港要作出時代抉擇 避免沉淪下去
【明報】[2019-10-22]再評時局—— 香港要作出時代抉擇 避免沉淪下去

動亂已超過4個月了,反政府抗爭仍未止息,且蔓延至中學生。有人埋怨「教育出了問題」,但根本問題出於社會、源於政治。

香港已臨歷史十字路口,往下去一是沉淪為悲情城市、不斷自殘暴力化,一是及早回頭,重建希望,但希望在哪裏?激進抗爭者把暴力和破壞神聖化,部分縱有理想和激情,但暴力不會解決問題,只顯示無望和宿命,走向理性的黃昏。

審時度勢改革與制亂同步

警隊被置於政治風暴和防暴的前沿,承受着政治失序和反政府民情下的各種衝擊。單靠警力去處理亂局,已出現負面效果。武力加劇,使警民衝突成為當前主要矛盾,多項民調顯示,警隊乃是次風波的大輸家,機構形象重挫。

我們不能期望先平亂後才改革,兩者須同步。啟動認真的檢討及改革,才有利於止暴制亂,否則,按目前路徑走下去,只會惡性循環、暴力風土化。

特區政府已訴諸《緊急法》了,能否有助恢復社會秩序,甚成疑問,但是本身肯定不代表希望。對當權者怨氣之大,令民情難以逆轉,激進抗爭者不停下來,只會衍生更大鎮壓、動用更多權力,局勢也無從降溫。

若時光可以倒流,政府處理手法不同,可能不會陷入今天如此困境,但是歷史回不過頭。不過,我們仍要尋求突破僵局,因此必須汲取過去數月危機處理進退失據的慘痛教訓,否則怎樣加強鎮暴權力和裝備,怎樣加碼「派錢」,怎樣急推一些視為「利民」的舉措,也可能收效有限,徒「燒燒炮仗」而已,消耗珍貴的公共資源和警力。曠日持久,解決危機的成本代價必然大增。

民心思變管治秩序不斷掏空

要止暴制亂,最終要靠太陽而非北風。一旦動亂示威不停,暴力仇恨會升級,激進化自為驅動,政治分化加劇,年輕人以至不少中生代離心感更強,助長分離主義思潮。形勢險峻,已有評論警告香港或陷入北愛爾蘭化的長期對立,政府要竭盡所能,防止社會無止境地激進化,否則回不了頭。

當下管治秩序在不斷掏空(hollowed out),政府既束手無策,立法會主要政黨(建制及泛民)也發揮不了疏導矛盾、領引社會走出困境的作用。朝野領袖都像靠邊站,輿論雖活躍,但社會命運由街頭決定,而日常施政的穩定,全賴公務人員的忠誠與專業操守,制暴則單靠警察,體制何其脆弱!

林鄭特首處理反修例危機予人事事問准中央之感,現在似乎只剩下中央政府尚有權威性去收拾殘局,這不能不說是「港人治港」的悲哀。唯有希望中央領導有太陽般的大智慧,在官方修辭背後不會把一總問題簡單地歸咎於外力干預、顏色革命、學校失敗,而輕視特區體制的深層次矛盾和管治錯失,也不至把深層次矛盾等視作一個房地產問題,因為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無疑住屋乃當前頭號社會問題,土地房屋供應落後於需要,也反映內外多方掣肘,當政者要拿出更大勇氣去克服,但藥石仍不能亂投。地產霸權源於英治時代以來香港的政治經濟(political economy),回歸時不單全盤接收,且在制度上予以鞏固。所以,導致嚴重的管治危機,主因還是政治的,涉及不公平的政制造成不合理的權力和社會資源分配傾斜,令不少市民看在眼裏,恨在心頭。今次危機乃民憤總爆發。不少新、中世代選擇了與既有體制全面對抗以保衛其心中的香港價值。他們對當權者及建制失去信任,一種「怕失去」的政治及抗爭運動已成形,改寫了政治光譜,就像近年在歐美冒起標榜「Politics of Fear」(「恐懼」的政治)的極端民粹主義一樣。

「一國兩制」張力和陣痛

中央怕香港走向分離主義,聲討港獨,設定紅線。不少港人怕中央收緊對港管控,「一國兩制」淪為一國一制。「一國兩制」得來不易,乃唯一可行、照顧現實的選項,若運作暢順互利,2047年後沒有不延續的道理。年輕人看不通香港未來,只擔憂香港的自由和高度自治走下坡,為追求保衛本土而不惜「攬炒」。但悲情與仇恨不會帶來希望,只是絕望的呼聲,並讓所謂不怕犧牲的「正義暴力」騎劫理性、包容和人道,與香港的核心價值相違。為何他們會陷入極端想法,社會急需反思。

部分內地民眾不滿香港一些抗爭者的「反中」言辭和暴力,罵港人失去國家意識,要求中央嚴懲香港。「一國兩制」在實踐中必然存在張力和陣痛,然而若不斷受到兩邊壓力,便會走樣,偏離原先互相尊重兼容、欣賞香港例外的視野。如此一來,香港一些陰謀論者所擔憂的中央不斷收緊、香港被大陸化及邊緣化,就會逐漸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

國際大氣候在變。中美惡性競爭及制度衝突下,香港必蒙受附帶損害(collateraldamage),就此香港要有充分準備,不亢不卑,堅持作為中國最開放和國際化的全球樞紐城市的定位,維持制度特色,不為外力所驅而淪為它們制華的橋頭堡。

香港問題香港解決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我多月來一直主張「香港(內部)問題,香港解決」,不應依賴中央「出手」(甚或陷中央領導於不義),以及「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不能只靠3萬警察去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及嚴重的官民對峙。社會需要大和解而非大鎮壓,否則政府可憑什麼公信力和道德感召去促進社會向前看呢?

我認為,政治解決方案不能缺乏幾個元素:(1)承諾動亂平息後,成立法定獨立調查委員會,就這歷時多月造成重大損失、回歸以來最嚴重的管治危機,查找真相及因由,以釐清責任,汲取教訓,也是對歷史交代;(2)中央與特區全面檢視「一國兩制」的實踐得失,以改善兩地關係,重拾互信;(3)在《基本法》規定下討論重啟政改,不單處理行政長官與立法會雙普選問題,也應考慮改革地方行政,下放地區市政權力,增加市民參與,務求做好「港人治港」。要開展政治新一頁,改組政府無可避免。

在此艱難時期,和則互利,鬥則同輸。政府應放下身段,與主要政黨(包括建制、泛民)共議共責,推動重大社會改革,特別針對房屋、全民退保、全民醫療保健、市政改革,以建立宜居開放城市。唯有朝野協商合作,才可保證改革不至議而難決、決而難行。這樣才有機會為目前鬱結的社會帶來新希望,重建港人自信,否則,特首上周《施政報告》提出「共建家園」無從做起。

張炳良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