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019-11-13]民主倒退比選舉勝負更值深思

滿城風雨、烽煙不斷的11月,正迎來反政府風波爆發以來的第一場選舉。自上月開始,暴力場面驟然升級,節奏亦較前4個月來得急促,令大家不禁疑慮︰這樣下去,月底區議會選舉能否如期舉行?

有意見認為如今的社會氣氛下難以維持公平、安全的選舉環境,理應押後選舉;亦有意見認為押後無補於事,而選舉亦是有效表達民意的渠道,理應如常去馬。不論如何,政府已成立了「危機管理委員會」以應對相關,亦定出了可押後選舉、投票或點票進程的情況作為標準。這些標準,一目了然,用常識都可判斷。故此,問題不在於月底的選舉最終能否如期舉行,而在於「能否如期舉行」為何會成為一條問題。更直白一點說:如今的香港,竟然連一場公平、安全的選舉都不能確保,箇中因素,反而值得深思。

沒有民主質素民主政制會很脆弱

民主之所以重要,並成為現代政制中備受支持的政治方式,在於其能以一個制度,確保參選人與選民可在公平、安全的環境下,進行政治表態,或選出代議士,代其發揮管治功能。這個制度化的過程,並不是「天跌下來」,而是需要一系列的條件成就。民主理論大師Larry Diamond在其著作In Search of Democracy中提出民主不止是選舉,更有一籃子的「民主質素」(包括法治、參與、競爭、問責、自由、平等、回應),而民主質素比選舉本身更為重要,沒有前者,民主政制會很脆弱。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看看用以評價民主程度的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此指數由經濟學人信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編製,當中用以衡量的五大類指標中,即以「選舉程序與多樣性」為首。而當中有兩條︰市民能否免於安全威脅下投票;競選工程能否公平進行,在這次選舉中特別受創。值得注意的是,過往有關民主質素的抨擊主要針對政府的行為(如政府對民意的回應、對參選資格的限制),然而這次的責任卻落在民主派身上。

勇武破壞本質與民主穩定要素相違

打頭陣的勇武派對民主質素造成的衝擊,大家有目共睹。然而,民主派自6月反政府風波以來定下的「不切割」原則,才是勇武派的最大政治資源。因為民主派定下的「不切割」原則及論述,使其支持者(「和理非」)以不同的程度(支持、理解、接受)取態,為勇武派的激進手段提供後援。的確,在運動初期,透過勇武派的激進手段,向政府極限施壓,為民主派製造了不少有利空間;然而,在這過程中,「和理非」卻由理念漸漸偏離為手段,失去政治能量。尤其是當政府回應了五大訴求之一的撤回修例時,民主派沒有藉機取回主動權,開展和平對談,反而大打輿論戰,令情況進一步升級,主動的「不切割」也就變成被動的「不能切割」,犯下整場運動的最嚴重誤判。

民主派的主要戰場始終在於議會,而非街頭;這場選舉正是其翻盤的好機會,可望扭轉近年的政治無力感。勇武冒起的大背景是對代議政制的失望,故要破壞制度。勇武的破壞本質與民主的穩定要素是相違的,當民主派決定與勇武合作時,已注定成為最大輸家。在過去,民主派可以批評、監察政府在民主建設方面有所不足,但現在卻親手將現有的民主質素一併摧毀,造成「民主攬炒」,莫不諷刺。

勝敗乃兵家常事,最重要是贏了什麼、輸了什麼,切忌win the battle,lose the war。香港民主正面臨最嚴重的倒退,所有支持民主選舉的人士,有沒有堅守原則?還是不問對錯,只論輸贏?破窗之後,如何有足夠的政治力量去修補?這些問題比一場輸贏更值得深思。

楊云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