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2019-11-28]坦言集:以史為鏡
【東方日報】[2019-11-28]坦言集:以史為鏡

歷史往往是會重複的,只是具體形式有所差別,但性質不變。此所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更明白今天所面對的政治。

美國今天制裁別國,往往以民主、自由、人權作為標榜,把自己定性為正義,把被制裁者定性為邪惡,此中宗教色彩極濃,或許反映美國的基督教立國。因此,在國際上它的霸凌以至軍事侵襲,有人比擬為中世紀十字軍東征的翻版,特別是美國制裁的對象主要是伊斯蘭教國家,即是十字軍東征的敵人。

十二世紀時,十字軍東征是宗教戰爭,教皇誥命所有與伊斯蘭教徒作貿易或提供戰略物資(木材、鐵以至食品)的基督教徒,都會被逐出教。但是,教皇可以給一些商人貿易特權,例如當時的威尼斯商人。這與今天美國的制裁禁令相近,不限於基督徒,但把民主、人權替代教皇的宗教諭令。

十字軍東征是因為伊斯蘭教興起,奪取了拜占庭帝國所佔的中東土地,背後還有絲綢之路龐大的貿易之爭,利潤不過是以宗教之名掩飾,此所以在第四次東征便不攻伊斯蘭教國家,反而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帝國,搶掠了積累千年的財富。

一二九一年,當時的教皇再禁基督教國家與北非國家的貿易,表面上是因為北非各國是伊斯蘭教國家,實際上卻又是爭奪北非從非洲中部往中東和歐洲的黃金與奴隸貿易,教皇的命令代表了在西西里和西班牙基督教國家搶奪伊斯蘭教國家所控制的貿易利益。當時的修士(即今天的智囊)提議的方法,例如以戰艦巡邏海域、軍事封鎖北非的主要港口等等,與今天美國的一些措施大致相同。這是事必雷同,抑或是美國從歷史中學習?

東地中海的貿易禁令只造就威尼斯商人的壟斷特權,後者從來都沒有斷絕與伊斯蘭教的國家與商人交易。同樣地,西地中海的禁令也造就了熱那亞商人的貿易壟斷。政治包括教廷的神權政治,以至一國的軍事,不過是掩人耳目地為商人利益服務。中世紀的宗教忠誠,與今天民主、自由、人權的作用沒有分別。北非的黃金奴隸貿易之路,由熱那亞商人壟斷,卻導致葡萄牙、西班牙政府往非洲直接搜刮黃金與奴隸的來源,由此而開啟大航海時期和伸延至今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以及殘酷的奴隸制度。

伊斯蘭教的奴隸可以當官,伊斯蘭教的馬穆魯克王國更專門培養奴隸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和軍政人員,與歐美之把奴隸當作勞役的非人大不相同,或許這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分別。

研究所所長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