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2019-11-30]香港還未「變天」 立會再分高下

隨着創歷史新高的71%投票率,一直靠投票率偏低連番「食糊」的建制派一如預料般在區選中慘遭滑鐵盧,在全港452個選區中僅得58席,不少雙料議員均告墮馬。打着「五大訴求」旗號,在區選截止提名前趕搭順風車而順利當選的泛民參選人卻不計其數,可說是今次反修例運動中的最大得益者。

然而,這種「立場要行先,民生放兩邊」的政治生態是否有利於區議會的正常運作?泛民挾着如此浩浩蕩蕩之勢,又能否在明年立法會選舉中再下一城,奪回地區直選議席的大多數,甚至動搖建制派在功能組別一直挾着的優勢?

首投族中間選民泛民獲勝關鍵


 

選舉事務處在8月中公布新增選民約38.6萬,其實早已為建制選情敲響警鐘。新增選民大多受到反修例運動激發而登記做選民,當中更有不少人親身參與示威行動,故投票給理念相近的泛民候選人實屬意料中事。假如將這38.6萬新增選民平均散落在452個民選議席,每位代表泛民出戰的候選人便可平白進帳854票,足以令角逐連任的建制議員落敗。

以實政圓桌創始人田北辰為例,雖然在競選期間多番強調自己公開要求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但仍以694票之差不敵有泛民作後盾的對手,新增選民如可能將選情逆轉可見一斑。

此外,反修例事件中的文宣在今次選舉中的威力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簡單一句「黃藍是政見,黑白是良知」,已令不少中間選民裹足不前,唯恐自己錯投建制要承擔道德風險,票投黃營在這敏感期間畢竟是最安全的選項。基於香港人一直抱着同情弱者的心態,面對多於千名學生被捕、示威者被警方用武力制服的畫面及十八區鋪天蓋地的「連儂牆」等,都令相當部分原本不熱衷於政治的中間選民透過區議會選舉向政府說「不」。

泛民莫太興奮建制勿諉過於人

在今次區議會選舉1,090位候選人中,共有200名沒有任何參政經驗的政治素人,當中不少泛民政治素人更擊敗建制政壇老手,氣勢一時無兩。這批政壇新秀或許對建構更美好的香港躊躇滿志,但他們在擔任區議員時,是否擁有嫺熟的政治手腕跟不同部門的政府官員角力,卻有待時間考驗。

今次在區選落選的建制候選人不乏18區的區議會主席或副主席,他們在當區多年累積的人脈及跟民政事務專員周旋的經驗,會隨着選民的抉擇一併流走。當政治熱潮冷卻後,堆積如山的社區問題便急需剛上任的區議員着手解決。倘若這些新鮮人因經驗不足而未能妥善處理各項社區事務,甚至只懂嚮往宏大政治抱負,而不屑履行區議員應盡的職務,陸續而來的負面新聞將會令泛民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打回原形。

另一邊廂,部分建制派,無論是工聯會會長抑或新民黨主席,都不約而同將敗選的責任歸咎於反修例運動,只有民建聯主席肯主動承擔責任,率黨友向選民鞠躬道歉。誠然,不少一直在社區深耕細作、默默耕耘的區議員在角逐連任時或因反修例運動而誤中副車,無緣繼續為市民服務;但扎根社區多年,卻毫無建樹、因過往無競爭對手而自動當選的區議員亦比比皆是。如果要將事必親躬的區議員因受政治事件拖累而失落議席,說成是非戰之罪,那麼疏懶成性的區議員因選民覺醒而被選票轟落馬,則可說是理所當然。

此外,在反修例風暴中,建制議員除了在每次事件發生後作錄音機般的譴責外,他們為廣大香港市民又做過甚麼?當社會掀起一場以選票懲罰建制議員的浪潮時,他們除了搬出押後選舉這輸打贏要的方案外,在選民眼中建制陣營又為應付這場危機作過甚麼準備?

備戰立會選舉牽動未來政局

宏觀而論,在慶祝「建制崩盤、泛民大勝」的喜悅時,部分票投泛民的選民已在社交平台聲明他們只是用選票懲罰建制,而非真心認同泛民的參選人。相反,建制雖然失落大部分區議會議席,但在極不利的政治氛圍下仍手執約134萬票,跟泛民的160萬票可謂旗鼓相當。況且不少勇武派也是為顧全大局在今次區選投票給泛民,目的是要迫使泛民回應「要求行政長官特赦被捕人士及追究警方在對付示威者的手法」等訴求。萬一泛民在處理訴求時跟勇武派的期望有明顯落差,勇武派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很可能會寧願將選票「射落海」,甚至杯葛整個選舉。到時在整體投票率回落下,泛民及建制的優勢自然是此消彼長。

當然,建制也絕對不能再次對固有盤掉以輕心,萬一建制因泛民成功特襲而喪失功能組別的分組點票否決權,屆時立法會的形勢才是真變天。這預測決不是危言聳聽,功能組別中的專業界別已陸續被泛民擊破,倘若泛民支持者再發起一連串的不合作運動,迫使手執團體票的企業或組織表態,屆時這些企業或組織或脅於群眾力量而不投票給建制候選人,建制在功能組別的優勢隨即瓦解。

「作最好的準備,作最壞的打算。」區選的完結似乎將反修例事件的抗爭從街頭搬回議會,相信絕大部分香港人也樂於見到這個局面。然而,無論是泛民建制,抑或是特區政府,都要為戰場的轉變作好準備,因為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及202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將會繼續主宰香港未來的政治生態。

(作者從事選舉民調研究工作,並在不同媒體發表政論)


 

撰文: 鍾國鏡政黨執委及民調研究主任